top of page
  • Instagram
  • YouTube

SCROLL

記者 陳政宏、陳哲男、謝欣澤 採訪報導

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訊息與內容令我們無法即時辨識內容的真假。除了因為自身的理解錯誤的非故意行為而產製的「錯誤訊息」,還有刻意捏造、誇大等蓄意產製的「不實訊息」。根據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網站,截至5月31日,與這次疫情相關的假訊息或部分錯誤內容,就有高達138則的假訊息查核報告!

假訊息該如何免疫?
COVID-19疫情下的​事實查核

請注意看這個很清楚很實用!
(1)乾咳+打噴嚏=空氣污染
(2)咳嗽+粘液+打噴嚏+流鼻涕=感冒
(3)咳嗽+粘液+打噴嚏+流鼻涕+全身酸痛+虛弱+輕微發熱=流感
(4)乾咳+打噴嚏+身體疼痛+虛弱+高燒+呼吸困難=冠狀病毒

一、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狀是「呼吸道症狀」,但呼吸道症狀有很多,每位患者的症狀也不完全相同。
二、目前無法用症狀去判斷是否感染新冠肺炎,必須夠過實驗室檢驗才能確知。有症狀,請就醫。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錯        誤

實用妙招

哪則是真訊息?

這次疫情中散佈了許多虛假的資訊,你能分辨出哪一則才是真實的訊息嗎?

​請用滑鼠移動到文字上,告訴你是真是假!

中華民國衛福部長: 陳時中提醒大家

再次強調:別出門,端午節(6月25日)過後,再看疫情控制情況!
警告:一旦染上,就算治癒了,後遺症也會拖累後半生!這場 瘟疫比17年前的非典更嚴重,用的藥副作用更大。如果出了特效藥,也只能保命,僅此而已!出門前想想你家人,別連累家人,能不出門就不出門,大家一起轉發吧!這是一場戰役,不是兒戲,收起你盲目的自信和僥倖心理,也收起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在這 場戰役中沒有局外人!
在家!在家!在家!不要點贊!求轉發!

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曾指出,指揮官陳時中不曾發布此訊息。 二、陳時中於五一連假前呼籲,民眾若外出應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並輔以交通部「高速公路1968 」APP的人潮示警措施,避免過度聚集於同一景點。並未直接提及不要出門。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錯        誤

部長提醒

由於NCP新型冠狀病毒,有0~24天的潛伏期,感染病毒後,沒有任何徵兆,但肺細胞已經開始了纖維化進程,直到有一天因發燒及咳嗽去醫院檢查,此時肺部通常已經50%纖維化了,為時太晚!專家提供一方法讓你盡早知道自己肺部的狀況:最、最、最大深度地“吸氣”並且“屏氣”超過10秒以上,如果可以順利完成(沒有如咳嗽、壓抑、悶、不適等)並且每日如往常一樣,恭喜你!證明肺部沒有纖維化,基本表示沒有感染。特別時期,請大家“每天”早上起床,在乾淨空氣中測試!

一、專家解讀,新冠肺炎病毒潛伏期為0~24天的說法,出自中國病毒專家鍾南山團隊2月9日發表的論文。論文內容僅提到有個案的潛伏期長達24天,為極端案例。

二、專家表示,感染病毒導致肺部發炎,通常會先出現咳嗽、發燒、多痰的症狀,不會毫無症狀就突然肺部纖維化。

三、傳言所提的「閉氣十秒檢測肺部纖維化」之方法,專家認為並無根據,建議民眾有疑慮要去醫院檢驗。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錯        誤

健康測試

社群媒體私密性高 

容易散播假訊息 

傳遞假訊息的主要管道,是在我們生活當中無法避免的社群媒體。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諮議委員胡元輝認為,社群媒體可細分兩種,一種是像Facebook、Instagram等類型的資訊分享工具;一種則是即時通訊軟體,像是LINE、WeChat,與前者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透過點對點的傳播方式,使得資訊的私密性更高,讓外界無法了解傳播的形式與內容。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胡光夏則解釋,目前的社群媒體平台種類繁雜,再加上行動媒體與4G網路科技的普及,讓這些資訊的來源更為多元,因此有心人士想要變造或拼貼皆比以前的媒體管道還要方便,讓假訊息的流通散佈更加容易。

胡元輝將假訊息的種類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具有商業利益的「經濟性」假訊息,透過架設網站或是社群媒體平台的合作,進而得到廣告收入,因此不須進行採訪,取而代之的是去轉傳別人的新聞,並加上聳動的標題來創造流量,而出現誇大不實的報導內容,也就是俗稱的「內容農場」或是「仿新聞」;另一種則是「政治性」的假訊息,以產製者細分成台灣內部的政治力量與境外的勢力。境外勢力想藉由假訊息的傳播讓台灣社會產生混亂、強化某些矛盾來達到其政治訴求。胡元輝表示,假訊息會加深人們的情緒反應,來造成社會的衝突對立、分化,因此在這次的疫情中,境外勢力的假訊息策略是失敗的,「因為台灣把疫情控制得很好,導致這類的訊息沒辦法發揮更大的影響。」傳播假訊息的目的就是產製者希望改變你的認知,並且與社會樣態有密切相關,背後都流傳著經濟或者是政治上的目的。

IMG_4746_edited.jpg

人們輕信假訊息 

「意見領袖」影響極大 

二月時,社群媒體瘋傳「衛生紙即將因為口罩的生產而缺貨」的假訊息,導致當時民眾瘋狂搶購衛生紙,形成「衛生紙之亂2.0」,之後又傳出「疫情失控,政府即將封城,請民眾囤貨囤糧」的不實訊息,讓當時的大賣場裡的泡麵、糧食、衛生紙幾乎缺貨。這兩則假訊息,胡光夏認為傳遞者的目的可能出於無知、開玩笑,或是自己預測、自己恐慌等因素進行傳遞給親朋好友。這樣的傳播方式就如同人際傳播,特別是「意見領袖」是主要的影響力。胡解釋,分享假訊息的動機要看議題而定,有些是出於善意的分享、傳送資訊的樂趣、自我的感覺良好、人際網絡的展現等。「這是『群盲』的跟隨效應,也就是群眾會有樂隊花車的媒體效應。」

至於容易受到假訊息影響的族群,胡光夏認為要是議題的內容而定,以健康相關的議題而言,中老年族群會因為自身的身體保養等需求,比起年輕族群,是很容易受到影響的。再加上收看的媒體管道的不同,牽涉到的族群也會因為關心的議題而有所不同,除非是牽涉到社會或較大群體時,就較不會有不同族群的差異,「每個族群可能都容易受害。」胡表示,若經過查證後是屬蓄意傳播,則要查明誰受惠,都有相關的法令可以懲處。「從目前所發生的情形看,並沒有蓄意要造成社會恐慌而使自己獲利的情況。有些是在社群媒體上的言論,被不斷的轉傳所形成的效應。」

 

人們為什麼這麼容易就輕信這些訊息,是否改變人的認知?胡元輝表示,雖然已有很多研究顯示假訊息是「一定」有影響,但是只是認知上的改變大小而已。在這次的疫情中,印度的輿論謠傳穆斯林會散播新冠病毒,而發生多起針對穆斯林的攻擊事件;香港的網路謠傳「口罩與衛生紙是相同原料」而搶購、囤貨,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可以發現這是個具體的應證,都造成非常嚴重的問題。」

假訊息如同病毒 內容樣態不斷變化

這次的疫情的假訊息,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就有138則查核報告,胡元輝經過事後的調查分析,這次的假訊息有很多是來自於中國,這樣的原因可能是中國已經出現了假訊息,再經過繁簡轉換後流至台灣;又可能是有心刻意製造,想要造成台灣社會的混亂。胡元輝舉例,在二月下旬時,許多人收到了「台灣疫情失控,但政府掩蓋事實」,甚至是「蔡總統病危恐流產」的不實報導,最後調查發現這類型的訊息,是被稱之為「帝吧」、「小粉紅」這種極端愛國主義的網軍或年輕人的行為,甚至也發現其背後也有人在策畫。而政治也有來自於政府部門的微博。不過囤貨這類的假訊息並沒有確定是故意或是有心而產製的。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總編審陳慧敏觀察,自從病毒爆發到現在(五月),疫情間的假訊息大致可分為四大波段,首先在疫情剛開始時,社會對於這個未知的病毒是非常恐懼和恐慌的,因此這個時間內就流傳許多偏方與防疫有關的不實訊息。到了二月(第二波),則是出現了許多夾雜陰謀論的科學報導,謠傳中國疫情已經失控或是死亡人數早已超越公布的數據。由於中國的資訊不透明,造成資訊無法證實,出現了像是以空汙圖來推斷武漢市大量焚燒屍體。另外一部分,台灣的疫情升溫,因此健康類的偏方謠言,仍持續謠傳,但因為歐美地區的疫情也同樣升溫,因此第二波的偏方則出現了中英版本。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近期查核資訊類型

資料來源:陳慧敏。製表/陳政宏

第三波則是在三月中旬後,全球疫情爆發,許多國家開始實施封城政策,而出現了利用非疫情下的事件或是電影畫面,移花接木來塑造出某國的封城狀況。陳慧敏補充,另外一種是帶有惡意的性質,來達到自身的目的,她舉例,有心人士利用海難的照片,來謠傳非洲疫情失控,政府將屍體丟入海中,呼籲民眾不要吃魚。亦或是流傳歐美沒有人權,老年人口被放棄治療,「這其實多多少少都有隱含一些意味,在彰顯中國的疫情控制的很好,且這類大多是簡體字的訊息。」

 

四月份因為台灣的疫情相對穩定,在第四波的假訊息中,種類就複雜許多,產生出綜合型的假訊息,但民眾對於疫情的恐慌程度也遠比前幾波相對較低。

假訊息影響深遠 

恐破壞民主原則 

肺炎疫情造成人心惶惶,今年3月,在社群媒體上瘋傳「有外國人想害台灣淪陷,吐口水在捷運車廂的手把上」的不實訊息。進而造成當時民眾更加恐慌與不安;在4月時,伊朗的社群媒體盛傳「飲用加入蜂蜜的熱威士忌可以戰勝肺炎,再混雜酒精洗手液」的資訊,導致伊朗境內有2850人中毒,至少480人誤信而死亡。這兩起假訊息,都已造成社會的極大的動盪。胡光夏認為,假訊息對社會的安定秩序、民心健康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受害的對象小至個人、大至國家。而胡元輝進一步表示,原本假訊息的影響能夠讓社會產生動盪不安,在這次嚴峻的疫情下,更增加了疫情防治的困難度。

 

華視新聞部經理黃兆徽則認為,假訊息的出現已經嚴重妨礙了民主秩序的最基本原則,民主制度是基於真實的訊息,再來理性互相討論、提出觀點,彼此溝通後產生出最適當的政策決定。她表示,當這社會皆被假訊息充斥,大家討論就會是基於錯誤的訊息,產生出錯誤的結果,有成了沒有意義的討論。

假訊息真偽難辨

民眾該如何應對手機裡

「看不見的敵人」

網路科技的蓬勃發展,讓訊息的傳遞與產製變得容易,卻也讓訊息的真偽愈來愈難分辨。在COVID-19疫情爆發的當下更是如此,民眾除了要對抗空氣中看不見的病毒,在通訊軟體、社群媒體間無聲傳遞的假訊息,也正藉由大眾對於疫情的無知與恐懼,如病毒般擴散。

疫情當前的非常時期,打擊假訊息的媒體識讀能力,儼然成為了民眾日常生活的資訊顯學。台灣民間在查核不實訊息的努力,其實早有準備,例如2015年成立的Mygopen,還有於2018年共同成立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Taiwan FactCheck Center,以下簡稱:事實查核中心)等超然於政黨、政府外的第三方機構,為民眾查核訊息的真偽。

 

談起台灣社會對於假訊息的重視,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總編審陳慧敏表示,台灣多數人會開始注意到不實訊息,多是因為在2018年舉行的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俗稱:107年九合一選舉),由於當時高雄市翻盤,又加上選前有不實訊息傳出,讓大眾開始注意到假訊息的議題。

事實查核中心查證原則:

獨立運作、公益優先

「我們不是替政府澄清訊息,我們是幫助大眾找出對的資訊是什麼」這是在訪問過程中,陳慧敏強調的核心精神:獨立運作。一般人聽到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不免會因為「台灣」與「中心」兩詞,就下意識地認為其與政府有關,但事實正好相反,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是由媒體觀察基金會和優質新聞協會成立的民間機構,機構當中的查核過程都是由成員們獨立進行。陳慧敏解釋,事實查核中心就彷彿新聞媒體扮演的第四權,是與政府站在對立面,檢視政府的。正是因為這樣獨立查核的精神,才能讓他們的查核報告,取得社會的公信力。

 

假訊息樣貌多變,數量之大難免防不慎防。對此陳慧敏指出,中心之所以可以對於假訊息做出及時的回應多是依賴大眾的即時通報,接獲通報後由中心判定其影響的公共利益程度後,決定處理的優先順序,再利用傳統新聞學與網路科技的輔助完成查核並公布查核報告。

收到

通報

民眾主動回報可能假訊息

安排順序

依照公共利益程度,安排處理順序

進行查證

方法1:傳統新聞學
採訪專家、相關當事人
資料收集比對
閱讀相關文獻

方法2:網路科技
比對照片是否移花接木
確認影片真偽

查核報告

撰寫查核報告,完成後須由全體同仁閱讀確認無誤後才可刊出

事實查核中心對於查核的流程相當嚴謹,原因在於假訊息不只會在網路、通訊軟體間流傳,更可能因為新聞報導而出現在電視媒體上,因此陳慧敏也表示,即使是相當無俚頭、不合理的假訊息,事實查核中心也會透過採訪專家學者,產製出一篇完整的查核報告,讓民眾能夠藉機瞭解科學知識,以消弭知識落差造成的假訊息傳播,除此之外,事實查核中心也有與Facebook合作,在提交完整的查核報告後,能夠降低錯誤資訊貼文的觸及率,藉此讓不實訊息的影響降到最低。

媒體協助抗疫獲肯定
COVID-19疫情下的新聞報導
與SARS時期有何差異?

在COVID-19疫情期間,社會面臨由大量假訊息所引發的動亂,為降低假訊息危機帶來的傷害,政府、民間事實查核中心、新聞媒體等機構皆著手應對資訊紊亂的社會現象。相較於2003年SARS時期的雜亂無章,2020年的新聞媒體對於疫情新聞的掌控更有條理。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100天,召集人張上淳公開讚揚媒體水準較SARS時期進步很多,新聞媒體在遏止假訊息傳播並協助穩定社會的努力受到肯定。

社會愈漸重視假訊息議題

談起媒體在兩次疫情之間應對模式的轉變,新聞從業已有二十年經驗的鄭先生認為,最大的差異在於整體社會環境的改變。在社會關注議題層面,2003年社會上尚未有對於假訊息議題的討論,對於錯誤資訊所帶來的危機並沒有相應的重視。而到此次新冠疫情期間則否,胡元輝認為,近年假訊息的數量更加氾濫且造成嚴重影響,例如關西機場事件(外交官之死)與衛生紙之亂等皆對社會產生衝擊。為此,社會各界應用所能於遏止假訊息傳播上。如疾管署開啟例行記者會報告最新疫情進度,並於記者會中澄清社會上流傳的假訊息。在民間也出現許多事實查核機構,如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即設立COVID-19疫情專區,專門澄清疫情下流傳的假訊息。而社會對假訊息議題的重視讓新聞記者對待疫情報導的態度更加謹慎,鄭先生對此表示,此次疫情中新聞媒體與公部門的配合度有所提升,對疫情報導的採訪也更加嚴謹。

此外,政府部門與媒體溝通疫情資訊的方式也更加成熟。鄭先生提到,在2003年和平醫院封院之前,公部門與媒體的溝通相對混亂。由於醫院方與政府方對SARS疫病的了解不足,沒有在第一件疑似個案出現時向外通報,也沒有做好人員隔離與人流管控,致使和平醫院群聚感染的悲劇發生。而在政府本身資訊不足的情況下,也難以向媒體完整溝通。到COVID-19疫情時期,政府在第一時間成立指揮中心並定期召開記者會,媒體能在第一時間獲得有官方背書的疫情資訊,提供媒體報導內容的方向,降低新聞查證的難度。

曾經歷過SARS時期的閱聽人蔡慧娟也表示,在生活上,兩次疫情的防疫作法主要都是戴口罩與勤洗手,最大的不同點是此次透過記者會的資訊傳達,可以讓民眾可以做出更精確的防疫應對。

72B45FF7-CD31-42AD-8600-40A975F64AAD.jpg

記者會公開透明資訊

降低訊息混亂程度

疾管署例行記者會確實對新聞產製造成影響,鄭先生認為媒體的疫情新聞多是從記者會提供的資訊往外延伸,政府因而得以掌握部分媒體報導的撰寫角度。疾管署記者會帶來的具體影響有三個層面,包括統一報導時間、掌控消息來源、以及迅速澄清假訊息。​

疾管署例行記者會於每日下午兩點召開,各家媒體即便事先掌握疫情消息,也會統一等到記者會證實後才報導,如此可降低各家媒體搶快報導所帶來的社會成本。在SARS年代即有因媒體搶快報導而對社會造成影響的案例,鄭先生提起2003年在高雄長庚醫院的採訪經歷,當時院內有一名醫生因為染疫使得生命跡象微弱,然而在他尚未被宣判死亡的同時,就有媒體搶快報導醫生的死訊。鄭先生評論,當下的媒體因為競爭壓力而搶快報導,卻忽視該篇新聞對社會造成的恐慌效應,加深社會大眾對於疫情的恐懼。而在COVID-19疫情時期,統一由政府報告疫情資訊能有效減少媒體搶快報導的壓力,政府也得以控制資訊的揭露程度以減少社會的恐慌。

鄭先生說明,疾管署記者會帶來的影響也包括對新聞消息來源的掌握。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以來,各家媒體即於每日下午兩點配合指揮中心聯播疫情說明記者會。民眾愈加習慣由政府統一傳播資訊的模式,記者也更傾向將官方的說法納為主要的消息來源。鄭先生談起採訪磐石艦群聚感染事件的經歷,在與軍方溝通的過程中,軍方就向記者表示需由疾管署記者會統一宣布消息。統一消息來源雖可能導致報導面相受框架,但好處是能減少SARS時期媒體報導資訊混亂的狀況。

 

面對COVID-19疫情來襲,政府也將打擊假訊息視為重要任務。在疾管署例行記者會中,政府多次向媒體澄清民間流傳的假訊息。華視新聞部經理黃兆徽對此表示,要有效打擊假訊息,必須在假訊息流傳初期就立即澄清。她認為,疾管署記者會的闢謠模式對打擊假資訊很有幫助,政府將疫情資訊透明公開並讓記者提問的模式,能減少社會對疫情狀況的過度猜測,此外即時的假資訊澄清,也能有效遏止假訊息的流傳。

華視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合作

開電視台打假先河

電視新聞台除了在疫情報導做好自律規範外,也有電視台致力於打擊假資訊上。華視新聞台於2019年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合作,成立華視打假特攻隊,針對社會上流傳的假消息做事實查核,開啟電視台以新聞專題打擊假資訊的首例。

華視打假特攻隊由前新聞部經理黃兆徽著手策畫,她曾任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深知假訊息對社會的危害,因而在就任華視新聞部經理後便開始籌組華視打假特攻隊。黃兆徽提及自己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經驗,她認為製作影音形式的查核報告較書面形式更容易消化,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礙於資源有限,無法負擔長期製作影音查核報告的成本。因此當黃兆徽來到華視後,便萌生以電視新聞專題的模式製作查核報告的念頭。黃兆徽表示,華視作為公廣集團的一員,告訴民眾事實同時追求公共利益理應責無旁貸。

 

在COVID-19疫情期間,有鑑於假訊息數量增多,華視打假特攻隊也增加了專題製播的數量,從每週三則提升到每周五則。而對於打假特攻隊的製播內容,黃兆徽也有所要求,她表示假訊息之所以流傳,代表社會對於此議題相當重視,而要有效打擊這類假訊息,僅只破解資訊真偽並不夠,還必須告訴民眾事件真相。雖然耗時的查證與事實陳述並非主流速食媒體所追求的價值,但正是有如此的要求才造就華視與商業新聞媒體的不同。黃兆徽認為新聞媒體應將公共利益置於商業利益之上,華視擔起打假的先鋒除了要訴說事件真相,同時也意在向商業媒體證明高質量的新聞也有在市場上生存的空間。

打擊假訊息

民間、政府各有努力

造就新時代的媒體監督者

綜觀台灣媒體在這次疫情下的表現,胡光夏認為媒體較少亂象,關鍵其實並不在於媒體的自律,而是政府透過較嚴厲的罰則來維持秩序。舉凡危及公眾健康安全的事物,政府部門都會全力的查辦。這其實早在2016年國家傳播委員(NCC)會就將「新聞產製須注意事實查證及公平原則」納入衛星廣播電視法第27條當中。並且在此次疫情中,政府更徵用了廣播電視的公用時間,傳遞疫情現況與防疫政策,諸多的措施都使訊息的傳播與澄清更加迅速正確。

培養閱聽人識讀能力

才是對於假訊息的最好抗體

假訊息的樣態與形式變化快速,想要真正「免疫」不實訊息的危害,最好的方法還是要讓閱聽人培養識讀訊息的能力。「我們對於民眾在事實查核這塊能力其實相當有信心」這是陳慧敏在訪談最後給予台灣閱聽人的評價,不論是閱讀查核報告,又或是參加相關講座,這些其實都像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停幫閱聽人練習辨別假訊息。事實查核中心又或是政府,這兩者從來都不是絕對的正確答案,唯有民眾能夠獨立思考與用有查證能力時,才是對於假資訊最好的「抗體」與「預防」。

bottom of page